本文内容整理自2025年6月由联合国统计司(UNSD)、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发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5》(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Report 2025),聚焦目标14(水下生命Life below water)与目标15(陆地生命Life on land)两大关键生态议题,反映出人类赖以生存的海洋与陆地系统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多重冲击。
全球气候变暖正以空前速度改变海洋温度。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最新数据,2024年全球海洋热含量已达到自1959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这种剧烈升温,正是导致当前第四次全球珊瑚白化事件的直接推手。所谓“珊瑚白化”,是指当海水温度过高时,珊瑚与共生藻类的关系遭到破坏,藻类流失后珊瑚呈现“漂白”状态,最终可能死亡。
这一波白化浪潮波及全球83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大堡礁、加勒比海、红海、东南亚与印度洋群岛等关键生态热点。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全球已损失超过14%的珊瑚覆盖面积,而今有多达44%的珊瑚物种濒临灭绝。
珊瑚礁并非只是美丽的“海底森林”。它们支撑着近10亿人口的生计,是小岛国家和沿海地区捕鱼、旅游、海岸防护的基础。珊瑚消失意味着鱼类栖息地的瓦解,意味着食品来源和就业机会的流失,也意味着数百万人的气候适应能力遭到削弱。全球气候系统也会因珊瑚生态服务的减弱而进一步失衡。
更令人担忧的是,科学家指出,在不采取急剧减排行动的情况下,到本世纪中叶,全球90%以上的珊瑚礁将面临“功能性消亡”的风险。也就是说,哪怕肉眼尚可见,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将几乎归零。
海洋面临的第二个巨大威胁来自人类对资源的贪婪“收割”。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最新《世界渔业与水产养殖状况》报告,全球约64.5%的鱼类资源尚处于“可持续开发”水平,而35.5%已遭严重过度捕捞。这一比例仍在持续上升,显示出管理失控的迹象。
尤为严重的是非法、不报告和无管制(IUU)捕鱼行为。这些“暗网式”的捕捞活动每年造成约2600万吨鱼类资源流失,约占全球总捕捞量的15%。IUU不仅直接破坏海洋生态系统,也使得各国对渔业数据的掌握变得模糊,严重干扰可持续政策的制定。
这种非法捕鱼活动还常与跨国犯罪、人口贩运和非法劳工挂钩,构成了全球南方国家沿海贫困社区的多重压力源。在许多地区,合法小型渔民因资源枯竭陷入生计危机,不得不转向偷捕或移民城市谋生。部分非洲和亚洲国家出现了“渔业难民”现象,表明海洋资源的政治、社会影响正在不断外溢。
此外,远洋工业化捕捞的船队在开采公海资源时,也往往绕开法规约束。大型拖网渔船常常在深海底层“扫荡式”作业,一次性捕捞上万公斤鱼类,却破坏了大量海底栖息地,所留下的生态空洞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恢复。
一只玳瑁海龟(hawksbill sea turtle)正在死去的珊瑚礁中寻找食物。玳瑁海龟以海绵为食,也经常在珊瑚礁中寻找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2019年是全球变暖持续影响珊瑚礁的一年。海水温度升高导致珊瑚白化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印度尼西亚位于“珊瑚三角区”,是世界上珊瑚多样性最高的地区,但也因此对气候变化格外敏感。这张照片,也反映出珊瑚礁生态系统面临的威胁。珊瑚白化和死亡导致珊瑚礁生物多样性下降,对依赖珊瑚礁生存的生物造成了影响。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2019年拍摄于印度尼西亚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
除了温度上升和过度捕捞,海洋还在默默吸收着人类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CO₂)。科学估算,全球每年约有四分之一的CO₂排放被海洋吸收。这看似减缓了全球变暖,实则为海洋埋下了另一种“慢性毒药”——酸化。
当CO₂溶解在海水中,会形成碳酸,降低海水pH值。全球平均pH值自1985年以来,从8.1降至8.04,虽然数值变化看似细微,但对海洋生物而言,这是系统性的“化学风暴”。按照当前趋势,预计本世纪末,海水pH值将降至7.8以下,超过多种生物的适应极限。
酸化尤其影响到珊瑚、贝类、浮游生物等依赖碳酸钙形成壳体的物种。它削弱它们的“建壳能力”,进而打击整个海洋食物链的基础。在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等海域,这种酸化速度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正快速侵蚀珊瑚钙化率、破坏浮游动物的生殖能力,进而影响大型鱼类和哺乳动物的存活。
更严重的是,酸化还将削弱海洋本身的碳储能力,形成“反馈循环”:海洋吸收CO₂ → 酸化加剧 → 海洋碳汇功能降低 → 大气中CO₂增加 → 气候变化进一步恶化。
如今的海洋,已不再是那个能够永远“吞下一切”的沉默巨人。它正用一场场灾难,提醒人类:我们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必须改变。
▲上图:弓头鲸,也被称为北极鲸,是北极水域的真正霸主,它们有着许多独特的适应性特征来应对极端的冰雪环境。这种巨大的鲸鱼身体通常呈深色,但下巴部分却有着非常醒目的白色斑块。头部极其厚实、背部拱起。弓头鲸能够利用它们强健的头骨和厚重的身躯,像破冰船一样,拱起并直接撞碎厚达两米多的尊龙凯时科技有限公司海冰,为自己开辟呼吸孔,这让它们能够在冰封的北极海域自由穿梭,是名副其实的“冰上开拓者”。以上图片摄于斯瓦尔巴大学博物馆(坐落在挪威极地研究所里面,该所在斯瓦尔巴群岛的首府——朗伊尔城)。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但它正面临严峻考验。根据《2025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全球每年森林净损失面积仍高达1000万公顷左右,几乎相当于每年“抹去一个葡萄牙”。这场静悄悄的危机正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尤其集中在亚马孙雨林、刚果盆地、东南亚岛屿和西伯利亚针叶林。
在拉丁美洲,由于畜牧业扩张和大豆种植,亚马孙流域原始森林正被快速清空。2024年,巴西亚马孙地尊龙凯时科技有限公司区的森林火灾数量创下五年来新高,大多数为“人为纵火”,以便腾出土地开发农业。在非洲,刚果盆地森林则因非法伐木与矿业入侵而面临碎片化威胁。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指出,非洲失林速度已远超全球平均水平,且保护投入严重不足。
森林丧失带来的是多重后果:不仅导致大量碳排放(森林破坏占全球年碳排放的11%以上),还引发土壤退化、水源流失、物种灭绝和气候反馈。以亚马孙为例,该地区的水汽循环依赖森林“自我蒸发”的湿气输送,一旦森林覆盖率低于75%,生态系统将陷入“不可逆”的干燥化过程,届时大部分地区将变成草原甚至荒漠。
更为严峻的是,森林消失并不总是“从根砍起”,而往往以更隐蔽的方式发生——退化森林正成为“看不见的生态失能区”。所谓退化森林,指的是表面上有树,但其多样性、结构和功能已无法维持原始生态系统。例如单一树种的大规模人工林虽看似“绿意盎然”,实则生态贡献极低,不仅无法支撑野生动物生存,还极易在干旱季节成为火灾诱因。
森林之外,土地沙化问题也正迅速逼近人类社会的生存底线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年度报告,目前全球约40%的陆地表面受到不同程度的退化,影响超过35亿人的基本生活安全。尤其在非洲萨赫勒地带、中亚干旱区和澳洲内陆,沙漠化正将原本可耕作土地一步步吞噬。
沙化的根源既包括气候因素,也包含人类活动:过度放牧、无节制开垦、滥用化肥与水资源、地下水位下降等,均加剧了土地“失能”的速度。沙化带来的不是土地“变黄”那么简单,它往往伴随贫困、饥饿、失业和社会冲突。据估算,非洲因土地退化而流离失所的人数将在2030年前突破5000万。
更令人担忧的是,土地沙化也会反过来加剧气候变化。当土地失去植被覆盖,原本“锁碳”的土壤会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一步恶化大气系统。这种“生态正反馈”让土地从碳汇变为碳源,是各国在净零路径中无法忽视的风险。
陆地生态的崩塌还体现于生物多样性丧失。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警告称,地球正处于“第六次大灭绝”阶段,而这一次灭绝不同于前五次来自宇宙灾难或自然巨变,它是由人类自身驱动的。
目前,全球有超过100万种生物濒临灭绝,速度远超历史自然灭绝率的100到1000倍。在陆地上,栖息地破碎化是最大元凶——道路、农田、城市化建设等人为干预将连续的生态走廊切割成孤岛,使野生动物种群“失联”,加剧近亲繁殖、疾病传播与灭绝风险。例如亚洲象、雪豹、美洲豹等旗舰物种都因迁徙通道受阻而陷入种群危机。
此外,外来入侵物种和非法野生动物贸易也在不断吞噬本地生态平衡。在南美,入侵的非洲猫尾草正在取代本土草本植物;在澳洲,野猫每年猎杀超过20亿只本地鸟类和爬行动物。而非法捕猎和走私使许多珍稀物种价格飙升至“黑市黄金”,例如穿山甲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常被走私的哺乳动物。
重要的是,物种灭绝不是孤立事件,它会造成“生态服务”的级联崩溃。例如蜜蜂和蝴蝶数量锐减会影响作物授粉效率,猛禽减少会导致鼠患激增,所有这一切最终都会“回馈”到人类的饭桌和健康系统中。
报告显示,各国在治理工具方面取得关键进展:83个国家加入《港口国措施协定》(PSMA),联合国也推动“海洋生物多样性超国家协议”(BBNJ)即将生效。海洋空间规划(MSP)与沿海区域管理(ICZM)理念已在126个国家得到实践,尽管正式落实仍有限。
无论是莫桑比克新设的奇马尼马尼国家公园,还是安提瓜清除外来种恢复的雷东达岛,或是马达加斯加300万棵重植树木,这些局部成功案例证明:有决心、有资源,恢复与保护生态并非奢望。
从蓝色深海到绿色山林,海陆生态系统的命运早已紧密交织。当海洋升温、森林消失、物种灭绝、土地沙化……这不仅是生物的危机,更是人类文明的危机。正如报告所强调的:跨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治理、制度合作、资金投入、科技工具与地方参与,是当前最紧迫也最可行的行动路径。
2025年,我们站在决定未来生态命运的十字路口。我们还有时间,但已经不多。
「海潮天下」(Marine Biodiversity)聚焦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以科学视角解读海洋生态奥秘,记录前沿研究与保护实践。从神秘的深海生物到脆弱的珊瑚礁系统,从极地生态到可持续渔业,我们致力于呈现海洋的壮丽与危机,推动公众认知与科学保护。关注我们,一起探索蓝色星球的未来!
400-820-8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