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近日读到2004年的一篇文献,探讨了中国鲸类物种的多样性及其面临的主要威胁,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研究表明,中国拥有丰富的鲸类资源,至少有35种鲸类在中国海域和河流中栖息,且其中有多个物种是全球独有的。然而,这些物种的生存正遭遇栖息地退化、非法捕捞、误捕、污染等多重压力。尽管中国政府已出台一系列保护措施,但缺乏充分的科学数据和监测,导致保护工作成效有限。因此,研究强调了开展基础研究、加强鲸类栖息地保护、禁止污染以及提升公众意识的重要性。作为“史海钩沉”的文献,“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将其编译分享如下。译文仅供参考。
20世纪70年代,一头在黄海北部被中国捕获的黑露脊鲸(Right whale),以及它腹中的胎儿。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摄于大连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中国的海域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区域,拥有约18,000公里的广阔海岸线,这为丰富的鲸类物种提供了栖息地。鲸类的生物多样性在全球范围内较为突出,但关于中国鲸类的生物多样性,国际社会了解甚少。目前,中国海域及河流中已知鲸类物种至少有35种,其中,中国特有的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仅分布在长江流域,而印太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则栖息在中国沿海及长江及其附近湖泊。中国的鲸类生物多样性面临着栖息地退化、非法捕捞、误捕、食物资源减少、船舶交通、污染、沿海开发及旅游等多重威胁。中国政府已制定一系列法律和规章来保护野生动物,所有鲸类物种均被列入《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或II,予以保护。然而,由于缺乏充分的监测数据,至今仍未开展有效的鲸类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本文将回顾中国鲸类物种及其分布,分析面临的威胁,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随着栖息地退化、非法捕捞、误捕、搁浅、食物减少、船舶交通、污染、沿海开发及旅游业的影响日益严重,鲸类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政府已出台一系列法律和规定以保护野生动物,并将所有鲸类物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附录I或II。尽管如此,鲸类的保护仍未取得实际进展,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监测工作。为了引起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必须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中国的海域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临近西北太平洋。长江流域,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栖息着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和印太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根据现有文献,中国海域及河流中的鲸类物种有至少35种,这些物种的生物多样性占全球鲸类物种的44%以上(Jefferson et al., 1993)。其中,白鱀豚是中国特有物种,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印太江豚则广泛分布于中国大陆沿海及长江流域及其周边湖泊。
尽管中国政府已严令禁止捕捞、杀害和销售受保护的鲸类物种,但中国的渔业活动仍在广泛的海域和长江流域进行,这些地区恰恰是鲸类物种的栖息地,因此误捕问题仍然严重。关于中国渔业活动对鲸类的影响,目前的研究甚少。已知的误捕物种包括宽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印太江豚、伪杀人鲸(Pseudorca crassidens)、热带斑点海豚(Stenella attenuata)等。渔具主要包括拖网、刺网和围网。在某些情况下,捕获的鲸类尸体因处理困难而被渔民丢弃。虽然法律规定禁止捕捞鲸类,但在某尊龙凯时官方网站些地方,鲸类肉被误卖为鲨鱼肉,流入市场。然而,至今尚未有针对误捕的专项项目。
这是一头2001年在琼州海峡发现的死亡抹香鲸(sperm whale)。在历史上,这种鲸鱼的油脂在日本和欧洲曾被高价收购,用于油灯照明等用途。须鲸(baleen whale)的鲸须则曾被用于制作女士紧身胸衣和伞骨,但随着石油工业发现塑料这种副产品,鲸须最终被塑料取代。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摄于2001年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鲸类搁浅可以提供非常宝贵的信息。某些鲸类物种仅通过搁浅得以被发现。长时间的研究积累提供了有关鲸类物种、分布、数量、增长率、成熟年龄、怀孕期、出生间隔、繁殖季节、寿命等方面的数据。同时,搁浅还帮助我们了解鲸类因病毒、细菌、寄生虫及藻类毒素等因素引发的疾病与死亡(Aguilar, 1984;Gaskin, 1982;Gaskin et al., 1982;Geraci & Lounsbury, 1993)。然而,中国并未建立全国性的鲸类搁浅网络,这导致对鲸类搁浅事件的有效响应存在困难。由于专业人员的缺乏,许多搁浅事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和政策,所有鲸类物种都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或II,并在不同级别设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然而,保护鲸类生物多样性并非仅靠法律和保护区的建设就能实现,必须采取更为实际的措施。中国的鲸类生物多样性占全球的44%,但是,由于鲸类研究人员的匮乏和资金的紧张,鲸类保护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开展基础研究是保护工作的前提。没有充足的基础数据,难以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因此,必须加强鲸类及其栖息环境的基础研究,特别是明确哪些物种最为脆弱,哪些种群数量已显著下降。在自然界中,鲸类物种存在一个生存阈值,低于该阈值时,物种将无法继续繁衍生息。只有了解这些基本情况,我们才能制定出合理的保护标准和措施。
中国的鲸目动物物种知多少?在2004年祝茜、Tadasu K. Yamada、王丕烈的一篇论文中,有一张《中国沿海水域鲸目动物的种类和分布》数据图(数据主要来自Wang,1999;Zhu等人,2000b;Zhou等人,2001),比较完整了体现了20多年前的中国鲸类的物种及其分布的情况。(图源:O. Zhu et al.)
污染是鲸类面临的最严峻环境威胁之一。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化学污染(如重金属、PCBs、DDT、二恶英、石油泄漏、污水等)、噪声污染及渔业活动都会对鲸类造成负面影响。鲸类的长寿命、丰富的脂肪层以及它们作为海洋生态系统顶级掠食者的特性,使得它们成为海洋环境健康的指示物种。化学污染会导致鲸类的生殖失败、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从而增加自然疾病的发生率。因此,控制海洋污染是保护鲸类的重要措施。
海洋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并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人类人口的快速增长,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着严峻的威胁。人类活动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参与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行动中,特别是鲸类这样的海洋哺乳动物。
中国鲸类的生物多样性在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但其生存面临诸多威胁。为了实现有效的保护,除了加强基础研究和科学监测外,还需要通过立法、环境保护以及公众教育等手段,全面提升鲸类保护工作的效果。
1、在全球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鲸类作为海洋生态的“指示物种”,其生存状况如何反映出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应当采取更广泛的全球性合作来遏制海洋污染?
2、距离这篇论文问世至今,已经过去21年了。中国鲸类的保护,是变好了、还是变差了?你怎么看?
3、21年后的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遥感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是否能够更加精准地监测鲸类的栖息地和种群变化?这些新技术能否为保护工作带来突破?
(注:1.本文仅代表资讯或者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2.通常物种的拉丁学名一般以斜体显示;但是因本平台的文章被拷贝到外部平台时经常出现斜体内容自动丢失的情况,故而未作斜体设置。特此说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稀土协议达成,特朗普:美国可以获得“大量非常高质量的稀土”!泽连斯基:准备好即日起停火!海外稀土价格暴涨,部分品种已翻倍
Retroid Pocket Mini V2 安卓游戏掌机发布,1399 元
TCL华星供屏联想moto razr 60系列:165Hz高刷、折痕降低
400-820-8820